首页 > 凯发新闻中心 > 酒店行业动态

凯发·k8(国际)-官方网站·一触即发|锦衣卫——廷杖的执行者

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12    次浏览

历史小神兽召唤时刻来来来,快按上方小蓝字加入我们“推出午门斩首”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吧,但历史上的午门真的是用作处决人犯的地方吗?非也,午门在明朝其实是锦衣卫对罪臣进行廷杖处罚的地方。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即故宫的正门。是皇帝颁布诏书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而且是在重大战争结束后,大军凯旋时皇帝举行“受俘礼”的地方,所以皇帝不可能在这里砍头杀人。而真正处决人犯的地方在哪里呢? 《礼记》中记载“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是要在街市对犯人进行斩首,然后把尸体抛弃在那里。在小编看来,在闹市执行斩首不仅有利于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而且对于培养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觑。明代的刑场设在“西市”,清朝则设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菜市口”。午门其实是明朝皇帝用来廷杖大臣的地方,“推出午门”是令大臣们闻风丧胆的一句话,而“推出午门斩首”很明显就是它的“山寨版”,是百姓们以讹传讹的结果。 图为北京菜市口刑场处斩犯人现场神棍锦衣卫手执的那根棍子可不是一般衙门的衙役用来打犯人屁股的那条半黑半红的“水火棍”因为光是粗细,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据《太平御览》记载廷杖用的神棍用栗木做成,打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棍打下去,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想想都觉得痛,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被连打带扯,很快就会变得稀巴烂,血肉模糊。不少受刑官员,还没等被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会落下终身残废。廷杖最高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极少有存活的记录。廷杖八十,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爷的门槛,真是宁愿接受像砍头这样一气呵成的死法也不愿意受如此极不人道的皮肉之苦。唉,真是苦了明朝这班官员了,既不许贪污,又不能轻易讲真话,否则一句”推出午门“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可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官员们崇尚“武死战,文死谏”,他们把受皇帝廷杖视为一种荣誉,渴望被“一打成名”。小编对明朝官僚士大夫这种与君父死磕到底的精神真的是一个大写的“服”字啊! 图为某衙门的水火棍规定动作明代被廷杖的第一人是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执行者是朱元璋,廷杖在永乐年间曾经被废,但明英宗又恢复了廷杖,此后,廷杖便成为了皇帝处罚大臣(文官)的惯例,而这其实是一种“非法手段”,在明朝的一众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它是正式的一种刑罚,而是一种法外之刑。 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棉花,纸板),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据 《明代酷刑三例考略》记载:皇帝先发出廷杖的命令,司礼监太监出帖加盖印信,交给刑部给事中审核,签批后再交给东厂,西厂,锦衣卫再去拿人,并不是像某些电视剧里所演绎的拖出去即打,不过真的有没有按部就班,小编可不敢保证。开打前,当司礼监太监命令:“搁棍”时,两旁排列的校尉就会齐声大喝:“搁棍”,这是就会有一名锦衣卫拿着一根大木棍出列,把它搁在被打者的身上。校尉们又按照司礼监太监的命令齐声大喝:“打!”,行刑者热身打了三下,之后校尉们又大喝:“着实打!”,行刑者就会打得更加用力。在此过程中,行刑者会通过司礼监的大头们的脚如何摆放,如果是两脚分开,意思就是可以放一条生路,如果脚尖朝里,意思就是往死里打,于是校尉们又大喊:“用心打!”,行刑者就会出死力去打,每打五下就换一个人继续打。此时的午门上空,校尉的呼喝声,棒打声,还有被打者的呻吟声交织成一片,场面可谓是触目惊心啊,分分钟不是被打死而是被吓死。当然在锦衣卫审讯的时候,也会一边打一边逼供的,有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打着问,好生打着问,好生着实打着问。 图为明武宗朱厚照的朝服像颇为讲究的打法话说锦衣卫在物色实施廷杖的人选时也着实花了不少功夫。选拔时,先用皮革做成两个人体模型,一个里面放砖头,一个里面包上纸,然后给他们穿上衣服,放砖头的是用来练习“外轻内重”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来打得很轻,就是衣服没有被打得破损,里面的砖头却要被打得粉碎:而包纸的模型则用来练习“外重内轻”的手法的,要求做到看起来很重,里面的纸却未曾破损,两者都能做到的才有资格成为行刑者。大太监刘瑾在训练锦衣卫打犯人就是往豆腐上盖块布,看豆腐的破损程度,跟上述方法大同小异。 图为演员陈宝国在电视剧2006年版《大明王朝1566》中饰演的嘉靖帝朱厚熜屡破纪录的死亡魔咒明宪宗时期施行廷杖9次,被打的有70多人;明武宗时因为皇帝南巡被大臣们阻拦,结果皇帝一怒之下廷杖阻拦的大臣146人,当场打死11人;之后的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因为“大礼议之争”廷杖大臣134人,打死17人,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到目前为止,小编已经为大家扒完了锦衣卫的有关知识啦!有错漏之处欢迎指正! 终于等到你!喜欢就加入我们吧!爱历史爱生活的宝宝们(づ??????)づ欢迎小鲜肉,老腊肉们把跟历史有关的稿件投到以下这个邮箱:3477962166@qq.com一经录用,有神秘礼品喔O(∩_∩)O~~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快扫我吧!!!